当前位置: > 主题班会 > 本文内容
发布时间:2018-06-25整理:阅读:
时间:XX年3月3日
抗日老兵
当年“当兵”还不是“当兵”而是叫做“抽壮丁”。许是时间太过久远,问了老一辈的人,竟是无一人具体记得时间。只知是1946年。上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胜利后,饱受逃难之苦的平民百姓,十分向往过上平稳生活。可国统区驻防部队与地方伪政权到处抽、抓壮丁扩充兵力。社会黑暗,民不聊生。上演了一幕幕政府“抽壮丁”、老百姓设法“逃抓丁”的闹剧,同时也演绎了一个个抛妻别子、生离死别的悲剧故事。而这位老兵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迫上了战场。
上世纪40年代是国民党政府抓壮丁最为猖狂的时期。国民党政府当时对外奴颜媚骨,软弱无能,对内穷兵黩武,横征暴敛。政府机构臃肿,官员极度腐败。加之许多倒行逆施、不得民心的做法,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威望早已不复存在。热衷于内战的国民党军队偏偏又在战场上连吃败仗,兵员损耗严重,于是加大力度向各地强行征兵。
当时政府规定20至25岁为征兵适龄青年,为首先应征入伍的对象。26-35岁为预备应征对象。前者如人数不足,由后者补充应征两人入伍。
那个老兵已是符合抽壮丁的条件,当年更是一年在外谋生,未回过家。可就在秋收的某一天,镇里有人传来消息,说是他被抽壮丁了,已经送往军队。家里的人听了,急得如火上蚂蚁,到处奔走,想把他从那里给“捞”出来。但正如那首民谣所说,“当兵我不愿意,出钱又出不起”。还能如何。
后的一个月里是毫无音讯。在快要过年的时候,突的,村上有人来说是杨铁柱来信了。一家又忧又喜,忧的是这当了兵可怎么办,喜的是终是得到了消息。信里面说的大概是“放心,我一切安好,只是惦记着家里,长官没有让我上战场。我当的是火头兵,等我回来,我想我们家大宝二宝了”。可惜的是当年杨老兵妻子去世时,应了她的遗言将家书一同埋于黄土之下了。没能亲眼看下。
第二封是抽壮丁的第二年7月收到的,这一封不是老兵写得,是一个同乡写的。只有4个字,“勿念,安好”。
第三年,传来的却不是一封家书,而是他尸骨无存的消息。妻子听了,当场就昏了过去,醒了也是捧着老兵的衣物流泪。唤醒她的是最小孩子的哭声。妻子是重情义的,她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独自一人拉扯大了两个孩子,没有改嫁。
到后来,解放了,才从幸存者的口中得知,老兵不是火头兵,而是在前方当炮灰的步兵。他是受伤过重,无药而医,在遗憾中死去的。
欢迎分享转载→ “探寻身边抗战历史 拜访身边抗战尊长”主题班会策划书(3)
上一篇:大学生一日行为规范班会活动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