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一档深度新闻评论类节目,时长45分钟,每周一期,在百姓和高端都有着广泛的影响。范文亭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新闻调查节目观后感,仅供参考。
新闻调查节目观后感篇一
无意之中,我收看了CCTV新闻频道的《新闻调查》节目,节目是南京大屠杀的。因为今年是南京大屠杀七十周年纪念,又赶上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竣工,所以有了这样一期节目。我以前在历史课和一些节目中也看到过一些影像资料,但都不如今天在电视中来的震撼。
看到那一幕幕杀人的情景,以及日本人脸上那冷漠的表情,无不使人感到气愤和恐怖。而通过对几名幸存者的采访,使我更加了解了七十年前那地狱般的情景。几名幸存者都八十岁左右,七十年前他们也只有十岁,他们亲眼看着自己的亲人被杀害,心中充满了恐惧。而其中一名叫常建德的老人的经历最为震撼。日本人在冲入他家的时候,他和姐姐、弟弟、妈妈在一块儿,日本兵破门而入以后,上来就对他母亲刺了一刀,他的姐姐上来要拦日本兵,也被日本兵一刀刺中,当场就死了。然后,日本兵又对他母亲刺了一刀,她当时就倒下了,怀里的孩子摔了下来,而小孩儿吓得直哭,爬到妈妈身上,抱着妈妈伤心地哭着。此时人性善良的一面与日本人禽兽不如形成了巨大反差。
眼前这一幕幕的悲剧唤起了我的思考,究竟日本为要在南京发动这场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呢?历史课本上说是因为日本企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妄想没能得逞,又希望迫使国民政府投降,才对南京进行的大屠杀。总的来讲,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抱负和威吓。而我对这种说法却不是很认同。首先,日军在淞沪会战中的确有着较大伤亡,而“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叫嚣也是在这次战役中被扼杀的。可以说,上海应该是日本人最痛恨的地方,所以按照书上的说法,日本似乎更应该在上海进行大屠杀,但事实上却在南京。其次,关于“日本企图通过一场大屠杀使中国人投降”的说法,我也不赞同。在四十年前的甲午中日中,邓世昌和林永升两位管带在没有火药的情况下,硬是想用自己的军舰和日舰同归于尽,这样的方式难道不能使日本人震惊吗?而四十年后的淞沪会战,大批大批的中国士兵死在前线,他们可以说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去与敌人肉搏!这样一个民族,难道日本人会认为只是一场大屠杀就能使中国人投降吗?何况日本的政府首脑又不是没有脑子,所以说书上的说法我不认同。但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还有待调查。
七十年后的今天,我们要正视这段历史。我们要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如果被仇恨所冲昏头脑,那么许多事的的判断都会出现偏激。例如:许多人号召抵制日货,希望以此来报复日本人。我曾经也有过这种想法。后来随着思想认识的提高和爸妈的教育,我逐渐认识到了这种错误。虽然像索尼、松下、东芝这些产品都是日本货,但他们哪些不是在东南亚和中国这些廉价劳动力丰富的地区制造的呢?这些表面上的“日货”不知道救活了多少穷人,他们没什么文化,只能靠做一些手工活来生存。抵制了日货,表面上日本的大公司亏损了,但实际上不知道打碎了多少中国下层人民的饭碗。这样做无异于激化贫富矛盾,增加社会不安定因素。所以说,我们不能总想着“报仇”,应该多思考以后去避免我们的国家再遭此劫难。
现在,我们应该铭记历史,但不要记住仇恨。这样世界才能更美好!
新闻调查节目观后感篇二
昨晚9点30分,央视新闻频道《新闻调查》栏目播出“黄金大米谜中谜”深度访谈节目,解析了当前黄金大米疑云的最新调查进展。
最有意思的是,作为汤光文论文的3位中方共同合作者看起来就像“自我有罪推定”似的,在记者的穷追猛打追问下,不是显得不诚实,就是显得没有逻辑!
比如,当问到中国疾控中心的荫士安当事发后是否与汤光文联系过?对方是如何解释的?他只说了一句:汤光文回答“就看你们怎么说啦”,明摆着黄金大米事件铁定存在,而且其中似乎涉嫌科研人员之间的默契甚至欺瞒。
在问到浙江医科院的王茵时,她的所作所为更是显得荒唐,作为一个科技处处长,对记者有关科研经费的事回答前言不搭后语,既不,也无逻辑。记者问到:“假如讲明是黄金大米,家长会同意孩子吃吗”?王茵答道:“估计有难度”!这实际上默认了她对黄金大米事先是知情的。可是,为什么欲言又止、吞吞吐吐呢?
湖南省疾控中心的胡余明在采访中称对黄金大米毫不知情、一头雾水,显得万般无辜。倒是他所在单位负责人斩钉截铁地说:“一定有人在撒谎”,并且当场指出了最大的撒谎嫌疑人,只不过镜头并没有给出。
最令人怀疑的是,记者查出有两张知情同意书(一张汤光文试验和一张荫士安试验)和一张现场试验告知书。可是,家长都没有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名,而是在现场实验告知书上签名。同时,试验方案明明写着试验分三组:菠菜组、胡萝卜组、胡萝卜素胶囊组,但临时又取消了胡萝卜组,并改成了空白组,理由是胡萝卜准备得不够。
我大胆猜测,猫腻可能就出在胡萝卜组!胡萝卜组并没取消,而是换成了汤光文从美国带来的黄金大米,因为白米饭就汤拌胡萝卜的颜色正是金黄色,学生无法分辨,家长也不会注意。这样既能解释汤光文论文中提到的结果,又能圆满地解释厨师为何没有煮过“金灿灿”的大米。
由此看来,黄金大米事件的谜团很快即将揭开,其谜底也许就是研究人员在试验现场悄悄动了手脚!当然,他们当时考虑的只是为了避免遭到志愿者拒绝,而并不是有什么坏心眼残害儿童。我也不认为黄金大米饭能引起孩子中毒或留下什么后遗症。
不过,如果他们偷梁换柱让家长签署现场告知书而不是知情同意书、瞒天过海将胡萝卜饭用黄金大米饭顶替、偷偷摸摸从美国带进黄金大米饭等等行为得到证实,那么他们的做法显然都是违规的甚至是违法的!我们期待中美双方的主管机构尽快查明真相,不让黄金大米事件继续发酵!
新闻调查节目观后感篇三
此次《新闻调查》节目是为了纪念栏目诞生十周年而准备的特别节目,在节目内容的选取上和结构安排等方面都与平常的节目不太一样,但是也存在着很多相似的地方。所以将以这篇观后感来分析此次节目与普通节目的相同和不同点。
首先,它们的相同点如下:
第一、从节目类型上看: 通过观看此次节目,发现与以往的节目相比,它们都属于电视深度报道,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的优势,通过对画面、解说、字幕、现场同期效果声等多种因素的有机结合,对电视新闻的深度进行挖掘,揭示事实背后的真相的报道方式。都运用了独立报道和组合报道的方式,
第二、从报道的特点上看:首先,选才具有较重要的新闻价值,以往节目大都为社会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此次虽然不是社会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但是对于这个栏目和栏目的观众来说却有重要的意义;其次还具有深刻性,从新闻的表层向深层拓展,从事件向认知拓展,从事件本身向事件之间的联系、事件与人的联系拓展。都具有过程性,对新闻事件过程中的曲折性、复杂性有所反映,上承以往报道的事实或观点,下继新闻事件的最新发展趋势。说理方式,要注意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层层深入;报道长于“纪录”过程,强调过程性和动态性;注重画面的直观性和感染力、说服力;遵循节目规律,服从栏目需要。
第三、节目都是从具体到抽象,从形象到抽象的表达方式和说理方式,因此长于叙事。报道题材不能过于理论化,内容过于抽象,题材有传神细节,生动场景或个性化的人物。 第四、节目的各部分安排上,片头在开始曲中出片头,色彩稳重,旋律昂扬;精彩导视:撷取节目中精彩画面和同期声,不是内容提要,只求制造悬念,吸引观众;每期节目的标题要尽量中立。
每期节目都力求有一个精彩导视,精彩导视就是用简短精练的解说词把片中最有震撼力的画面和最有表现力的语言组接到一起,以形成矛盾、制造悬念,从而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
演播室中主持人简单引入本期节目,一般是一分钟以内的导语—或交待播出由头,或简单勾勒背景,或关注人物命运,或预先提出问题,但是,不做评论。出镜记者现场调查:画面,同期声,解说,偶尔配乐—结构悬念重重引人入胜;回合之间有固定的片花隔断,再现片名,让观众歇三秒钟;结尾演播室:不固定,视需要而定。一般在现场调查内容结束后,主持人在演播室简单总结,最多一分钟,或报告事态最新进展,或表明媒体立场,或提醒继续关注,但不下结论。多种表现手段的综合运用:其常用的元素包括画面、同期声、解说词、字幕、照片、图表、影像资料、配乐等等
镜头组接的对剪手法,对剪是一种常用的后期剪辑的方法。《新闻调查》栏目中大量运用了这种方法。其中最突出的还是表现在片子的精彩导视中。对剪有一个前提,就是你的采访对象不止一个人。有两个、三个或者更多的人在节目中说话,那么就有了对剪的可能,就有了流畅表达的可能。对剪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呼应,另一种是交锋。呼应是指不同的人对同一事件持一致观点,他们的看法互相补充,相互印证,这种形式有利于观众对事件的全面认识和深入了解。而交锋,顾名思义,就是指人们对同一事件有不同认识,观点背道而驰,这种形式有利于揭露谎言,澄清事实 。
精彩导视中的对剪还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声音和画面都剪得干净、利索。每一段话都很短,很简明,多为一句话,这样节奏就比较快,而且能听到多种声音。
第五、记者在深度报道中的采访方式,旁观式:记者在进行采访时,始终保持旁观者、目击者的身份,对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背景和原因等一系列情况进行了解,不介入事件中,更不因记者的采访活动而影响事件的进展。这种旁观式的采访是最常见最大量的采访方式。参与式 :记者在进行采访时,以记者的职业身份介入、参与到事件之中,成为推动事件发展的一员,在身处事件当中的同时进行采访报道。体验式:记者在进行采访时,不以记者的职业身份,而是以另外一种社会角色身份介入、参与到新闻事件中,成为推动事件发展的一员,在身处事件其中同时进行采访报道。《新闻调查》明确提出以记者的调查行为和采访来完成任务。从调查的角度来看,编导,摄像、录音师也是记者,大家都在采访,但由于出镜记者充当了代言人的角色,因此出镜记者担负着更为艰巨的任务-既是质疑者、交流者、见证者,又要和当事各方进行全面、直接的交流,引领观众“亲历”调查行为。记者的任务,不仅仅是采访,还是亲身的体验,有细节、有行动、有物证,直接向观众证实或者证伪。
最大的不同之处,则是将节目全部移交演播室,将以前的节目花絮与采访栏目的记者结合。
采访嘉宾变为栏目的记者和以前参与节目制作的工作人员和嘉宾,通过它们的语言和以前的画面来见证栏目的变迁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