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教育不仅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之举,也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范文亭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法制教育的观后感,仅供参考。
关于法制教育的观后感篇一
随着语、数、英、政、物、化六个主科的期中考试结束的铃声打响后,迎来了一个新的旋风——有意义的法制教育课。
这堂法制教育课主要是围绕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各方面的原因展开论述。这次课题,使们更好地认识青少年的犯罪心理,加深了同学们对社会的了解,提高了同学们的自我防范、抵御能力。意义深刻,深入民心。
家,是青少年第一个影响最深的地方,有事情都会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成长。有的青少年因家庭状况发生变化,觉得自己是父母的包袱,觉得父母抗拒他,不接受他,不能调节好自己的情绪。于是,借酒消愁,吸食毒品,做出一些损害自己的身体和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真令人害怕;四处游荡,经常结伴到酒吧、迪士高、网吧等地方,乐而忘返,成为了逃学威龙。有的父母则忙于工作,疏忽了对子女的照顾。因此,他们胡乱结识朋友,到处留连,自甘堕落;甚至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希望父母能关心自己,不惜一切,又偷又抢,坏事做经…如果青少年长期如此,最终会走上不归之路,把光明的前途白白地断送。
学校,是第二个影响青少年的地方。例如,一些青少年因为和同学一时怄气,就向同学宣战,这样,就影响了彼此之间的友谊,而且,还很容易导致或肉体上受伤。又例如某某同学被老师批评了一顿,如果接受不了,他就会怀恨在心,觉得不报此仇难解心头之很。于是,便处心积累想谋害老师。早恋,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如果掉进了早恋的陷阱中,遇到了一点点的挫折,放不开的话,那就会因成恨,这时的他,就像一只正在发怒的老虎,一举一动,都会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罪恶,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一些不经意的事情中造成的,缺少了胸襟,那么,你就会成为罪恶的“猎物”。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当中有许许多多形形式式的东西。有对青少年有用的,有对青少年有害的。如果青少年缺乏坚强的意志,去抵制不良的诱-惑,那么,就很容易回成为不法分子的扯线娃娃。他们让你做一些错误的事情,卖毒品、卖不良书刊、影碟……一些无良的奸商为了赚钱,不顾一切,向青少年推销黄色书刊、影碟等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有害的东西,使青少年出现早熟现象,做出非法行为。有的青少年从电视上学到了一些不好的东西,觉得非常好奇,于是就想一试。这一试,有可能会引他们踏进警局的大门……
以上反映的,都是现实中促使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一个缀连着一个,与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都息息相关。培养良好的道德和健康的心理,锻炼坚强的意志对青少年的成长更是必不可少。试想,如果拥有良好的道德、健康的心理和坚强的意志,就可以很快地判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不胡作非为;不会因为一点点的挫折而去做一些反常的事情;拒绝不良的诱-惑,还能防止意外的发生。
我们青少年在成年人眼中就是那么的不良吗?各位同龄人,我们要以实际的行动证明,青少年不是枯萎的残花,而是灿烂的鲜花,是祖国的接-班人,是祖国的希望!
关于法制教育的观后感篇二
教育对于种子是阳光,对于树林是谁,对于我们少年鹅绒,是走上殿堂的梯子。我们拥有一个快乐、无忧无虑的。是什么让我们如此幸福呢?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和谐的法律社会当中。法律,他想一个守护神,伴随在我们身边,时时刻刻保护着我们,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分辨黑白,惩恶扬善,指引这人们走向光明的道路。
法律充斥这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与我们息息相关。比如说《森林保护法》约束人们不准破坏森林,所以当猎人站在禁猎区,站在一群领养旁举着列强准备设计时,有良知的人们一定会想起法律的制裁,也许他会放下猎枪,与小动物和平相处,我们因此而可以看到和谐美丽、充满生机的大草原;《交通法规则》约束人们不要乱闯红灯,不能酒后驾车。每天我穿过马路,心里感到十分欣慰,宽敞的马路上,人人都遵守着“法规”这是人尽皆知的法,深入人心的律,正式这样的法律让我们走的如此流畅;《妇女儿童保护法》保障我们的儿童合法权益,让我们的童年备受保护......
试想,假如没有法则,社会会变成什么样?车辆横冲直撞,交通事故百出,没有保障,杀人、放火、抢劫,坏人尽显疯狂.....世界将多么可怕。
邓小平爷爷曾经说过“法律制度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要从小事做起。”是啊,俗话说:小到偷针,大到偷金。我们这些小勾灵要从小就要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提高自己自护自首的能力要学会分辨是非,抑恶扬善,做一名有知识,有道德,遵纪、守法、懂法、用法的小公民,古语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你时时刻刻都要用法律法规来对照,衡量自己的行为从小小事做起,维护社会的秩序,营造友好的社会。
法律伴随这我们成长的每一步,法律令社会安定,令我们的生活更加没好,和谐。
让我们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学生,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公民,为构建和谐的社会而努力。
关于法制教育的观后感篇三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更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教育承担了使每一个社会成员社会化的重任,对中学生的法制教育在其中的意义更是毋庸置疑。多数中学生都希望获得相关法律知识,对法律问题感兴趣,但却对法制教育感到困惑。对本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所有学生都希望学法、懂法、用法,但普遍对法制教育存在不同程度的困惑。譬如,学生考试没能达到父母所要求的分数,家长对孩子进行体罚算不算违法?学生可否为了维护自身权利而去控告父母?同学之间的矛盾合理的解决?假如别人强行索要钱物,学生用刀子捅他算不算正当防卫?中学生被禁止进网吧、游戏机厅等场所,是不是遭到了消费歧视?再有,中学生压力大、考试竞争激烈、家长望子成龙而提出过高要求,而他们的世界观、心理尚未成熟,很容易走极端。特别是眼下不少所谓“好孩子”犯罪现象增多,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犯罪年龄也向低龄化发展。这些都是中学生们经常遇到的现实问题,说明加强中学生法制道德教育,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中学里充满了机遇与挑战,当然也充斥着压力和叛逆,正值青春的我们刚刚步入高中的大门,心理状态还不甚完善,经受着各方面的考验与磨练。坦然的面对压力与挫折,在道德与法律的底线上作出好的选择,成了树人的关键。
警官介绍从八十年代以来,中学生犯罪率呈上升的趋势已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导致中学生违法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学生犯罪案件成上升趋势
⑴追求享乐的需要。据独山子公安机关调查,盗窃犯罪约占中学生犯罪总数的50%左右,居中学生犯罪的首位。这种犯罪行为的发生大多与这些中学生追求享乐的心理需要有关。这类中学生的家庭条件往往并不困难,但他们追求高消费,享乐成了优势需要。一旦经济“吃紧”,向家里伸手难以满足时,便产生盗窃的动机。
⑵满足报复的需要。在中学生的犯罪类型中,打架斗殴、杀人伤害等这类人身伤害的犯罪是仅次于盗窃犯罪的第二大类案件。这类案件中约有30%是由于中学生极强的报复心理所引起。有的中学生在校与同学发生口角,因此纠集社会闲散人员,伺机报复对方。有的仅仅因为一句玩笑话或一点小事,认为被对方侮辱便杀害或打伤对方。
其次,警官介绍中学生运用法律自我保护的意识淡薄:
首先是屡屡发生在中学里的自行车偷盗事件,通过对中学生中一些常见案件分析上看,中学生虽然文化知识较高,但因社会经验不足,缺乏安全防范意识,从而导致一些案件的发生。其次是诈骗案件的发生,作案人一方面利用个别中学生容易动恻隐、怜悯之心,利用学生们的同情心骗取财物。另一方面利用个别中学生贪图小利、爱慕虚荣的心理,靠编造谎言,骗取被害人的信任,如假冒身份、虚假文件、施小恩小惠等达到骗财骗物的目的。
电视节目利用其广泛的覆盖率,真实而有效的将法制观念,法律意识以生动鲜活的方式普及到那些急需要法律保护的人员头上。它作为连接社会与法制的纽带,起着尤为突出而又重要的作用。中学是普及知识的场所,是人员众多的群体,与法制节目的结合,必将带动法律的普及与宣传。
作为当代中学生的我们应担负起祖国的发展重任。而如今,中学生犯罪率逐渐攀升,打劫,偷窃,以上事例屡见不鲜。震惊全国的中学生马加爵杀宿友事件的发生,证明了缺少法制知识的人是不可能成为祖国栋梁的,反而会危害社会。我们应该敲响警钟!大声呼吁法制教育,重视中学生的法制教育,成为祖国合格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