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理想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
课文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整体感知 ①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
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②正音、正字、释词
③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结构
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⑤课堂发言 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板书:
历史意义(2、3)
理想的意义(1) {人格意义(4、5、6、?)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人生意义(8、9、10、11)
研讨与赏析(上)
①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
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中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作业: 抄写并识记字词。 背诵。 完成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 预
习剩余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识记字词。 ②朗读、背诵。
研讨与赏析(二)
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师引导生举例,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
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小结: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
篇二:《理想伴我成长》教学设计
《理想伴我成长》(第一课时)
类别:中学政治 编号: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理想的含义、崇高理想的作用;了解我们的最高理想和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及其关系;明确当代青年的崇高使命。
2.能力目标:懂得人生不能没有理想、人人需要为理想而奋斗的道理,自觉树立远大理想,提升实现理想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个人理想,认同共同理想;引导学生积极适应社会进步,增强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形成和发展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担负起振兴中华的崇高使命。
教学重点:
1.树立远大理想和确认肩负历史使命的必要性,崇高理想是激励人们前进的动力;
2.了解我们的最高理想、共同理想,正确处理最高理想、共同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关系。
教学难点:
自觉树立远大理想,并为理想而奋斗。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收集我国或当地政府制定的奋斗目标的资料。
上课前,创设情境:播放CCTV-2《赢在中国》主题歌《在路上》
一、新课导入
1.播放视频《愚公移山》片段。
设问:《愚公移山》的故事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略)
师:在2012年岁末的中国上空,飘荡着一个温暖的词汇:梦想。展望未来,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梦想,亿万个你我的小梦想,汇聚成国家的大梦想,民族的大梦想,实践证明:有梦想,就有希望。请欣赏诗人流沙河的散文诗《理想》。
2.投影:
理想
流沙河
??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
师:同学们要成为祖国需要的人才,既要放眼世界,又要志存高远。让我们放飞理想,收获明天的希望!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关于理想的话题——理想伴我成长。
二、课堂活动
模块一:认识理想
(一)投影:
人因目标而伟大
有一位哲学家到一个建筑工地,问三位正在砌砖的工人:“你们在干什么?”第一个工人头也不抬地说:“我在砌砖。”第二个工人抬头说:“我在砌一堵墙。”第三个工人热情洋溢、满怀憧憬地说:“我在创造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厦。”
哲学家说:“一个心目中有目标的普通职员,会成为创造历史的人;而一个心目中没有目标的人,只能是一个普通职员。”
若干年以后??
师:请同学们推测若干年后的情景,并陈述你这样推测的理由。 学生思考回答。(略)
投影:若干年以后,第一个和第二个工人仍默默无闻,惟有第三个工人成为有名的建筑大师。
1.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一个人的成就与他的人生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我在创造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厦”还不是事实,由此请你能推测理想的含义吗?
2.学生讨论、回答。(略)
3.师归纳:人生不能没有理想,生活中时时都应有理想;理想层次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你社会价值的实现程度;理想是对未来的一种向往和追求,是人生有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投影)
(二)投影:
袁隆平:我有一个“超级水稻梦”
“我梦见我们种的水稻,长得跟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现在,我有两个心愿:第一个愿望就是要把超级杂交水稻培育成功,实现亩产900公斤;第二个愿望就是把杂交水稻推向世界,造福全人类。”
1.学生看图片、材料。
2.说出你了解的关于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故事,与大家分享。
3.讨论:
(1)袁隆平为培育杂交水稻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其动力来自哪里?
(2)袁隆平的“超级水稻梦”对我国乃至人类有着怎样重大的作用?
4.学生回答。(略)
5.师归纳:理想对人的行为有导向、维持和调控的作用。如果没有理想,就会缺少稳定、持久的内在激励,失去前进的动力。因此,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是民族团结和振兴的强大力量。(投影)
(三)阅读流沙河的散文诗《理想》,感受理想的作用。 投影:
理想
流沙河
??
理想是罗盘,给航船导引方向;
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行。
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
可望不可及,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
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生活;
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
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
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
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
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
平凡的人因为理想而伟大;
有理想者就是一个“大写的人”。
??
模块二:畅谈理想
(一)投影:
角色1:“虽然最近两次比赛都失败了,但我歌声动听,很想当上歌星!”
角色2:“我虽然身材矮小,但是篮球打得很好,迟早会成为篮球运动员!”
角色3:“虽然我家境不富有,但是我酷爱绘画,很想到国外学习艺术课程!”
1.学生思考:你认为他们的理想能够实现吗?为什么?
2.学生讨论回答。(略)
3.师明确:理想是多元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理想是有层次的,也是不断发展的;理想的确立应该具有现实的可能性,要脚踏实地,不要好高骛远。要实现理想,首先要根据自身条件确立符合自己的理想,并为之奋斗。
(二)我的理想我来说
1.同桌交流:
(1)你的理想是什么?为什么确立这样的理想?
(2)你认为实现理想的可能性有多大?优势在哪,劣势在哪?
(3)为了实现理想,你准备采取哪些措施?
2.根据交流,填写下表并向全班同学汇报(投影表格):
理想与行动
我的近期理想是:
我初中毕业后的目标是:
实现目标的行动计划: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可能遇到的障碍:
克服障碍的措施:
勉励自己实现理想的座右铭:
师:(对汇报的同学给予鼓励和祝福)同学们不但要有崇高的理想,而且要为理想的实现不懈努力。同学们把表格交给我,我好好地保存起来,希望同学们再过10年、20年回望这个表格的时候,以微笑的神情坦然面对。
刚才我们畅谈的是个人理想。我们知道,每个人都生活在集体中,这个集体小到一个班级,大到一个国家、社会、甚至全世界。任何一个集体都应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么,我国现阶段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什么呢?人类社会的最高理想又是什么呢?
(三)我收集,我展示
1.学生展示收集的关于我国或当地政府制定的奋斗目标的资料。(略)
2.投影:
(1)总体小康——到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2)十八大场景——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3)“十二五”规划——突出几大重点工作;
(4)十八大场景——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师归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现阶段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投影)。
4.讨论:现阶段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对全国人民有什么激励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略)
师:以科学眼光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可以发现,社会发展就是人们不断为实现新的理想而奋斗前行的过程。谁能够说说人类追求理想社会的故事?
学生自由回答。(略)
5.投影图片:桃花园
师归纳:千百年来,人们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始终不渝。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人类终将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投影)
6.投影图片: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师归纳: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最崇高、最进步、最科学的理想。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共同理想只是这个过程中的一站。共同理想是最高理想的必要准备和必经阶段;最高理想是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投影关系)
模块三:话说使命
过渡:共产主义理想的形成,引发了无数志士仁人为之前赴后继、奋斗终身的不懈努力。你能列举几个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代表人物吗?
1.小小故事会:选择图片,讲述它背后的故事。
投影图片:七根火柴;丰碑;王顺友;丛飞;费俊龙??
2.学生思考:
(1)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向先进人物学习?
(2)结合学习先进人物的体会,谈谈对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认识。
篇三:理想教学设计
《理想》教学设计
一、课题:理想
二、教学目的:
1.联系生活体验和语境,感悟和理解诗句的含义,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
2.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优美,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3.追求美好人生,树立崇高而远大的理想。
三、教学重点
1.诵读;通过关键的诗句,探究全诗的脉络,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
四、教学难点:
1.体会诗歌构思精巧、语言精美的特点。
2.理解诗中的意象。联系生活体验,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五、课时:2课时。
六、课型:综合新授课
七、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像法、讨论点拨法。
八、教具:写好生字词的小黑板、录音机、朗诵带。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反复诵读,熟悉诗歌内容,具体分析、解读诗歌1~7节。联系生活体验和语境,理解诗中众多的意象,揣摩诗中含蕴丰富的哲理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理想是什么?一本词典上说,是对未来事物的想像或希望;一本词典上说,是对美好未来的设想。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理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有理想。如果了解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人民为理想而奋斗的历史,如果我们正在孕育人生的理想,那么,读这首诗就会感到分外亲切。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间,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实现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彻底结束民族屈辱的历史。这个历史伟业,我们已经完成了。”这就是说,那一百年间,中国人民的理想是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奋斗的结果是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从20世纪中叶到21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间,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则是为了实现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历史伟业,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已经奋斗了50年,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再经过50年的奋斗,也必将胜利完成。”这就是说,今天中国人民的理想是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事业需要我们去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在我们的手中实现,党和人民殷切期望我们志存高远,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青少年时期正是树立理想的时期,读《理想》这首诗,会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
(二)默读
(三)检测字词、扫通障碍
1.找一名学生读“读一读 写一写”中的字词;学生领读,老师出示投影,纠正重点字词。
寂寥(liáo):寂静;空旷。 .
玷污(diàn):弄脏,比喻辱没。 .
诅咒(zǔ zhòu):原指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今指咒骂。 ..
洗濯(zhuó):洗。 .
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触。
倔强(jué jiàng):(性情)刚强不屈。 ..
(四)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各自练读。
(2)齐读。
(五)简介作者:
流沙河,原名余勋坦。1931年生于成都。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1957年因在《星星》诗刊上发表具有广泛影响的散文诗《草木篇》(五首)遭受不公正的待遇而长期搁笔。1979年复出发表作品,诗情勃发,创作走向成熟,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作品出版20种。
其诗歌的突出特色在于:
1.感情真挚而深厚。他的一些成功之作几乎都是以个人的亲身感受出发写成的,包孕着诗人的兴际遭遇,如《妻颂》《故园六咏》《就是那一只蟋蟀》等。
2.学识同诗情相结合,科学性同幻想相结合,构思奇巧,富于浪漫色彩。在当代诗坛上颇显特色,如受到普遍赞扬的《太阳》。
3.注重吸收古典诗词、民歌和新诗的特点,追求诗的民族化的群众化。从形式上看,流沙河的诗作无一定之规,有的异常规整,是标准的新格律诗;有的长短句相间,颇有词牌、小令之风;有的则行段很不整齐,是标准的自由诗体。
(六)逐节研讨(1~7节)
研讨目的:理解每一节诗的意思。
研讨方式:四人一组合作探究,提出疑问,共同解疑。每节由两组代表报告探究结果,不能解决的疑问可请全班同学研究,或请老师解答。再齐声朗读。
研讨内容:
1.第一节四个比喻,喻意是什么?
2.第二节诗是说,不同时代有不同理想,理想有时代性,对吗?除此之外,还包含什么意思?
3.第三节的意思怎样理解?跟第二节有什么联系?
4.第四节诗意的重点是什么?
5.第五节的大意怎样概括为好?
6.第六节中怎样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的含义?
7.为什么说“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为什么“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寂寥里怎么有欢笑?欢笑里怎么又有酸辛?
老师点拨:
1.第一节中从石到火,从火到灯,从灯到路四个比喻是连环的,这在修辞手法上又叫“顶针”:即用前一句的结尾部分(词语或)作后一句的开头部分,使语句递接连贯下去,紧凑生动而畅达。前两个比喻为第三个比喻作铺垫,诗意主要在后两个比喻上。“黎明”指理想境界。这一节主要是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2.理想有时代性、层次性。这一节中第一行、第三行,句末用分号,句号只有两个,两个句子是从两个角度来说的。饥寒、温饱、文明,是从生活状况来说,离乱、安定是从社会秩序来说的。
3.第三节的意思概括地说是: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第二节讲,人类的理想步步提高,从温暖到文明,从安定到繁荣,具有历史性;第3节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理想,把理想比作珍珠,人类理想有如珍珠链。第三节是在第二节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深化,点出了理想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4.诗意的重点在后两句。“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引导方向”是说理想使人明确方向。第一节第四句说“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黎明是必然到来的,这种理想是必然能实现的。
第四节说了另一种情况,理想的实现,往往要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或者不像预期那样切近,起初对长期性估计不足,越到后来越是认训其艰巨性、长期性。
5.“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这就是说,理想使人乐观。“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这就是说,理想使人充满斗志,顽强不屈地奋斗。“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理想
使你头白仍然天真”就是说理想使老年人充满活力。这节诗的大意,可以概括为“理想给人力量”。
6.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树立理想,拥有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是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他要牺牲个人利益,他要抛弃黄金梦,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7.理想所追求析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而不是个人荣誉。理想实现了,社会给你荣誉,这种荣誉只不过是理想的副产品。
怀有崇高理想的人被人误解,历史上往往有这种情况。理想,就是要改变现状。这在尚未觉悟的人看来是大逆不道,躲避、反对,奋斗者的处境就陷入寂寥。
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处境尽管寂寥,但是他享受着斗争的欢乐,所以有“寂寥里的欢笑”。但是,他毕竟遭人误解,被当成异类,所以欢笑里又有酸辛。
小结;诗歌的二、三两节大意相近,可以用“理想的历史意义”来概括。四、五、六、七节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格意义”来概括。
(七)学生熟读,挑选自认为精彩的,给了自己重要启示的节背诵。
(八)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第二课时
分析、解读诗歌的第8~12节
1.学生集体朗读全诗。
2.指名学生朗读8~12节。思考:
(1)第8节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2)第9节是什么意思?跟上一节有什么关系?
(3)第10节所说的“理想被玷污”“理想被扒窃”究竟是指什么?
(4)第11节与上面有什么联系?“夸耀着当年的功勋”,为什么说“可厌”?“诅咒着眼前的环境”,为什么说“可笑”?
(5)第12节“理想开花”两句比喻什么?结尾为什么不照应“照亮夜行的路”,而说“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逐节研讨、交流,教师点拨:
(1)第8节分两个大句,每个大句上下两个小句之间都用分号。这一节说的是理想对人生的意义,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使平凡的人变得伟大。所谓“大写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伟大的人。
(2)第9节是说,任何人都可以树立理想,即使是罪人,一旦树立了理想,他也可以获得新生;即使是浪子,一旦树立了理想,“浪子回头金不换”。点出了理想对人的灵魂起着巨大的作用。“理想是还魂的仙草”,是说罪人树立了理想,就恢复了良知,恢复了正常人的灵魂,就能重新做人。“理想是慈爱的母亲”,是说理想能引导着浪子走上正轨。
(3)对理想“被玷污”“被扒窃”的理解应联系十年浩劫的历史背景。“四人帮”歪曲马列主义,推行他们那套假马列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被他们糟蹋了,玷污了。因为他们的糟蹋、玷污,有些人的信念动摇了
(4)上一节说“被扒窃”,这一节说“失去”,前者是被动的,后者则是主观抛弃的,有层进关系。与第8节又构成正反对照,“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而“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二者是逆向的,对比非常鲜明。正反对比,更突出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
夸耀当年的功勋,不再立新功,是吃老本,躺在功劳簿上争名夺利,当然可厌。“诅咒着眼前的环境”,却不愿为改变眼前的环境的环境而奋斗,当然可笑。
(5)“理想开花”两句是说,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浓阴,树立了理想,不懈地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收获。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象征大好形势。新的历史时期,丽日当空,春色一片,是中国人民实现自己美好理想的最好的年代。
3.理清本诗结构:
2、3 节相近,可以用“理想的历史意义”来概括。
4、5、6、7节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格意义”来概括。
8、9、10、11节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生意义”来概括。
全诗主要赞扬理想的意义,从历史意义,到人格意义和人生意义。
开头一节总说理想的意义,最后一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4.学生朗读全诗,加深理解。
5.语言运用。
教师投影或板书。学生两人合作,一人说一人记,互相评论,向全班推荐佳句。
(1)小康的年代里,理想是 。
(2)一 缀连着一。
(3)历史的脊梁骨。
(4)海天相吻的弧线。
(5)可望而不可即。
(6) 折磨着 的心。
(7) 倔强的反抗着 命运。
(8) 鬓发早白。
(9) 洗濯 。
(10)绝处逢生。
(11)被玷污了。
(12) 夸耀着当年的功勋。
(13) 碌碌终生。
6.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一。
十、板书设计:
理想
流沙河 历史意义分说人格意义树立理想,为之奋斗。
人生意义十一、课后小结: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一、课题:短文两篇
二、教学目的:
1.抓住两个对比,学习行道树的自我牺牲精神;
2.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
1.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四、教学难点:
1. 抓住两个对比,学习行道树的自我牺牲精神;
2.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五、课时:2课时。
六、课型:综合新授课
七、教学方法:讲读-讨论
八、教具: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行道树》
(一)看导语,默读《行道树》。
(二)借助注释、词典,读一读,写一写。
贪婪 堕落 点缀 自豪 冉冉 苦熬
繁弦急管 红灯绿酒 多姿多彩
(三)朗读。
(四)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习方法。
《行道树》这样的文章中有精辟的议论,是点睛之笔。初读要抓住这种文眼,再读,要从文眼入手,回味思考,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且引出应有的结论,从而获得教益。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
(2)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
(3)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为什么说是“深沉”?
(4)语句上几处疑难:“堕落”“悲凉的点缀”“忧愁”的含义。
(5)找出课文中的一个哲理性语句,三个关键词。
老师点拨:
(1)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2)为神圣的事业而承受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他们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
(3)一切神圣的事业都是这样,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神圣的,他们也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4)堕落是沦落、流落的意思。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是大大跌落了。
在行道树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5)“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关键词是“神圣”“痛苦”“深沉”。
(五)合作研讨。
研讨方式:同桌二人切磋。
(六):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第二课时
学习《第一次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