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的历史故事:孙权忍辱负重图存
关羽遭东吴杀害后,魏、蜀、吴之间的关系立时紧张起来。孙权为移祸于人,将关羽首级星夜送往魏都洛阳,企图教刘备知道是曹操的原因,关羽才被杀,让刘 备痛恨曹操,不至于向自己进兵。曹操却将关公的首级,取一香木身躯配之,封官加冕,以王侯之礼葬于洛阳南门外,意在使刘备心恨孙权,尽力南征。刘备念念不 忘兄弟之情,所以在称帝之后,就不顾群臣谏言,大举进兵东吴。
孙权在这种不利的条件下,权衡利弊:如果东吴当时只是单纯对付前来报仇的刘备,还不是力不能及。然而刚刚称帝的曹丕如果同时来袭,东吴就难以招架了。在这种艰难处境下,为了摆脱被动局面,孙权采取了上和外交上忍辱负重的灵活政策,获得极大。
首先,孙权力争和刘备讲和。他不惜屈尊下就,向刘备“上表求和”,并作出了重大的让步:一,将孙夫人送回成都;二,缚还糜芳、傅士仁等降将;三,将荆州 仍旧还给西蜀;四,与刘备永结盟好,共反曹丕。孙权的这些让步,就是要回到以前的策略上来,使吴、蜀重修归好,孤立曹魏。从长远的利益来看,这对吴、蜀两 家都有好处。
但刘备念弟心切,断然拒绝孙权的建议,做了一次鲁莽错误的。孙权看到吴蜀交兵已不可避免,又立即对曹丕“写表称 臣”。曹丕也想乘机孤立刘备,先反西蜀,他派使者到东吴,封孙权为吴王。当时东吴文武百官纷纷劝谏道:“将军应自称上将军、九州伯之位,不应当受魏国帝王 的封爵。”孙权反驳道:“当日沛公刘邦受项羽的封号,只是出于彼时罢了,现在我的处境也像刘邦,为什么要推却曹丕的封号呢?”他不顾顾雍、徐盛等人的极力 阻挠,亲自率领百官出城迎接魏使,恭顺地接受了曹丕的封爵。这样,使魏国在吴蜀交战时起码能站在中立的位置,不至使东吴两面受敌。
孙权用屈辱忍耐的方式求得一种生存方式,他在吴蜀交战中终于取得胜利,表现了他能屈能伸的英雄本色。
在政治、斗争中,最合理的一句话大约是“识时务者为俊杰”了。孙权制定策略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够从战略全局着眼,以政治、外交上的灵活性,力避两面作战的不利局面,促使战略的态势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