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曹操,多数人都会想到他是一位政治手腕颇多的枭雄,又或是杰出的文学家。其实曹操在治理民生方面也是一把好手,汉末在他的带领下也是逐渐强盛,将东吴和刘备势力给压制下去。等曹丕登基,改朝换代后,魏国国力也是日益渐增,而蜀汉那边等刘备、诸葛亮等人不在后,便每况愈下了。可能很多朋友还不太清楚,曹操在民间推行了怎么的政策,这次就为大家介绍其中两项。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魏蜀吴三国,为何曹操能够兵强马壮,除了军事原因外,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汉魏之间,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出现大饥荒。这一时期,粮食供应成为各军事集团最大的问题,因军粮不足而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战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魏蜀吴三家谁的综合国力强,谁就能在统一天下的道路上占得先机,正是由于曹操在北方大力推行两件事,才大大加强了曹魏的实力。
第一件事:食盐换牛
东汉时期,中原地区的农业牛产中普遍使用了耕牛,这是我国农业技术的一大飞跃。耕牛的普及大大提高了耕种面积,粮食产量得以提高,足以养活更多的人口。但古代农业极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一旦遭遇长时间的、大范围的灾害,粮食产量连续锐减,养不活新增的人口,政府又无力赈济灾民,走投无路的农民只能拿起武器造反。
曹操认识到打胜仗的第一要务是筹集足够的粮草,必须搞好农业生产。这时,一位名叫卫觊的大臣向曹操建言道:“如果能给农民提供耕牛,劳动效率将大大提高,何愁没有足够的军粮?”
曹操对此建议非常感兴趣,追问道:“那耕牛从哪儿来呢?”卫觊答道:“食盐专卖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收入,如果把卖食盐的钱用于购买耕牛,再把耕牛租给农民用于牛产,问题就迎刃而解了。”202年,曹操下令正式推广“食盐换牛”,为农民免费配备耕牛。这样一来,国家征收的粮食多了,农民留下的口粮也多了,一举两得。
第二件事:推广水排
冶金技术的高低就决定了军队的实力。三国时期的冶金过程通常是建一座高炉,然后点火熔炼矿石,熔炼速度的快慢取决于炉内的温度,必须保持炉内有持续的高温才能又快又好的完成冶金任务。要保持高温就需要外界不断地向炉内吹风,这就要依靠马力了,用马拉动鼓风机给炉内送风。可当时能用的马匹都被抽调到前线打仗去了,哪还有足够的马匹投入生产?
曹操为了解决马匹数量不足的问题,招募了大量民夫参与冶炼,用人力鼓风,这样做虽解决了燃眉之急,却产生了新的问题:人力毕竟比不上马力,一匹马能干好的活,放在人身上可能需要很多人才能办到,无意间占据了大量宝贵的农业人口,间接导致粮食产量下降。转机出现在曹操平定荆州之后,一位叫韩暨的人出现在曹操面前,说他发明了一种水排技术,完全可以取代马力和人力为曹军冶金。
什么是水排呢?简单说就是在河流的湍急之处兴建一个圆筒型水轮,再通过传导装置将水流推动产生的力量,连接到岸边的风囊之中,利用水力源源小断地向风囊提供动力,保持熔炉内的高温。这种水排技术不但解放了大量人力,其效率还远超马力,可以昼夜小停地熔炼铁矿,为部队提供足够的兵器,为农民提供足够的农具。曹魏的冶炼速度一下子提高了三四倍,军队从硬实力上超越了刘孙两家。
得知这一喜讯的曹操大喜过望,立刻下令在全国推广,并让献帝下旨褒奖韩暨,任命为司金都尉,专门掌管全国的冶金工厂,地位之高仅次于九卿。
蜀军引以为傲的“诸葛连弩”为何蜀军仍无法战胜魏军?主要原因还是弓箭的生产速度不够,冶金技术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