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一生中,最让人感到遗憾的,或许就是夷陵之战了,关羽被孙权所杀,刘备失去了一大助力,而张飞又被手下人杀掉,这人还跑到东吴去了,原本的蜀吴联盟一点点破裂,尽管孙权尽力修复,可是刘备却不领情,他坚持要发动伐吴之战,可最终还是败给了陆逊。但其实,刘备并不是败给陆逊,之所以打败仗,其实是因为没钱。
刘备北伐汉中,虽然战胜了曹操,但是蜀中经济已经过度透支,这时候急需要休养生息。然而历史却没有给刘备休息的机会。“关羽毁败,秭归蹉跌”,孙权偷袭荆州,曹丕废汉称帝,刘备还来不及下战马,就又要披挂上阵了。这无疑让刘备集团以及随之建立的蜀汉,在经济上雪上加霜。
刘备初入蜀后,物资匮乏,乃听取刘备的建议,铸造直百五铢虚值货币,详情可参见《刘备治蜀,民间财富蒸发96%!刘皇叔你肿么了》。在直百五铢以后,蜀汉又铸行了太平百钱。这依然是一种以一枚铜币比100枚汉五铢钱的虚值货币。
刘备为什么要在直百五铢之外,再度发行太平百钱呢?可能是几年之内,直百五铢迅速贬值,信用下降;而虚值货币引发的民间盗铸,也是州府依靠公权力难以禁止的。因此,无论是打算整顿币制,还是另行搜刮,益州统治者可能都认为直百五铢已难担其任,是以铸行新币太平百钱。至于为何要以“太平”命名,可能正如杨荣新先生所言:“藉此向人们表示,蜀汉政权建立以后,从此天下太平,给人们在心理上以安慰和满足。”(见杨荣新《“太平百钱”铸地及年代考》)
至于铸行太平百钱,究竟是整顿币制,还是另行搜刮,就确实不好说了。
从积极方面看,太平百钱确实存在比较重的大样钱。如《中国钱币大辞典·魏晋南北朝隋编、唐五代十国编》中有8.1克、8克、7克的太平百钱(均有背星水纹,见P66、65、62),及6克的世平百钱(太平百钱的一种,见P64);《上海博物馆藏钱币·魏晋隋唐钱币》中8.2克的世平百钱(P35);以及彭信威《中国货币史》提到的8克“鹿角太平”(P98)、近6克的世平百钱(P98)等。如果我们从好的观点出发,或许刘备集团曾企图以重量较足的太平百钱,来冲淡直百五铢减重的影响,试图整顿日益混乱不堪的币制。
不过6-8克的太平百钱数量并不多,而且或多或少都比较“个性”。有的具有背星水纹,有的字体奇怪犹如鹿角(鹿角太平),更有的连名字都不一样(世平百钱),因此向来有学者把这类钱归为压胜钱或宗教钱。这些太平百钱是否为压胜钱、宗教钱单说,但从数量和做工特殊来看,似乎确实有特别意义,颇似后世的纪念币。
至于消极方面,也就是刘备铸行太平百钱,是为了进一步搜刮益州民间的财富。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结束的汉中之战,其消耗需要钱财补充;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各类仪仗礼器需要钱财供给;章武二年(222年)东征伐吴,更需要钱财筹备。总而言之,刘备政府开销太大,收入太少。既然刘备不愿加税以公开激化矛盾,也就只能靠钱币减重和通货膨胀来维持政府的生计。其时直百五铢尽管事实上已经减重,但官方亦不好直接承认,遂另起太平百钱。据传,刘备为了搜集铜料铸钱,甚至到了“取帐钩铜铸钱以充国用”的地步,(《南齐书·崔祖思传》)足见刘备铸币之心的急切。
前文已述,汉中之战以后,直百五铢已经减重到2-4克;现存2克以上的太平百钱中,3-4克余重的居多。从货币重量来看,太平百钱与减重后的直百五铢相当。可见,在刘备称帝前后,蜀钱的重量大体维持在2-4克左右,也就是说,刘备在蜀中主政这近十年里,货币贬值2.5-5倍;如果与蜀五铢相比,则贬值高达62.5-125倍!
太平百钱,并没有换来人们企盼的“太平”。在多年的战争和搜刮下,蜀中经济萎靡不振。刘备的通胀政策无疑是一种恶性循环,社会经济破产,蜀汉政府自然也掠不到多少财富。北伐汉中,已经耗尽蜀中力量,此时即使休养生息三年,以蜀中财力再度支持刘备东征已经极端困难。如此,这次东征在准备上必然难称充足。
刘备东征初期,曾“水陆俱进”,这是凭借上游优势以水军进取荆州的正确战术。然而进入夷陵后,刘备“反舍船就步”,(《三国志·吴书·陆逊传》)不仅失去了上流进军的优势,而且徒增补给成本,特别是结营三峡,被陆逊看出了破绽,遂火烧连营,全军覆没。
平心而论,刘备早年军事水平不佳,但随着经验积累,其军事水平也在迅速提高,攻刘璋、取汉中均是。以刘备多年行军,不会不明白“水陆并进,则及锋而用,舍船就步,则师老运艰,渐见衅隙,敌得以逸待劳,伺变击怠”(《三国志集解·吴书·陆逊传》注引何焯语)的道理。然而刘备还是选择了上岸,其最大的可能是,蜀汉军中根本没有适合大规模作战的大型战船。
蜀汉经济恶化,是导致刘备东征失败的内在因素之一。
晋灭吴时,王濬曾用一整年时间在益州造船。观其所需耗财力,以刘备的经济状况,恐怕已难承担。看来,蜀汉当时的经济实力,已经难以担负起东征孙权的重任。刘备兵败夷陵,亦是早有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