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发生的故事(2)

时间:2019-08-27 编辑:多美文

  唐朝发生的故事:房谋杜断

  太宗知人善任,用人唯贤,不问出身,初期延揽房玄龄、杜如晦,後期任用长孙无忌等,皆为忠直廉洁之士;其他如李勣、李靖等,亦为一代名将。此外,太宗亦不计前嫌,重用建成旧部魏征,降将尉迟恭、秦琼等,人材济济。

  房玄龄(579-648),唐代初年名相,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他博览经史,能书善文,18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隋末大 乱,李渊率兵入关,玄龄于渭北投李世民,屡从秦王出征,出谋划策,典管书记。每平定一地,别人争着求取珍玩,他却首先为秦王幕府收罗人才。他和杜如晦是秦 王最得力的谋士。唐武德九年(626),他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玄龄为中书令。 贞观三年(629)二月为尚书左仆射,十一年封梁国公,至十六年七月进位司空,总理朝政,太宗征高丽时,他留守京师。二十二年病逝。

  贞观前,他协助李世民经营四方,削平群雄,夺取皇位。李世民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贞观中,他辅佐太宗,总领百司,掌政务达20年。参与制定 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订,又曾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省并中央官员,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才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 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谋杜断”。

  贞观四年(630),即唐太宗李世民称帝第四年,房玄龄被提升为尚书左仆射,行使宰相职权,在其后的近20年中,他一直连任,直至70岁病逝。

  任职期间,房玄龄至忠至勤,成绩卓著,堪称能相。史书上写道:“任总百司(总管政府中的各个衙门),日日夜夜地、谨慎虔诚地处理各类问题,尽心竭力,不让一件事办得不合理。”

  对于选拔人才,房玄龄十分谨慎。唐太宗曾经说过:“任免官吏是一件不可闪失的事,用对了一君子,就有许多君子慕名而来;若用一小人,许多小人也就会钻营附和而来。”在这一点上,房玄龄对唐太宗极其赞赏。

  他知人善任,常向太宗推荐人才,委以重任。太子李治的府中有一位太子右卫率(主管太子的安全保卫),名叫李大亮,房玄龄很器重他,说他为人耿直,有西汉 忠臣王陵、周勃的气节,可以委以重任。不久,李大亮就被任命为房玄龄的副手。房玄龄在用人方面,既不拘一格,又不求全责备,做到扬长避短。但如果一时找不 到合适的人选,他也宁缺勿滥,绝不做滥竽充数之事。如管政申报开支的部门,很长时间没有人选,但房玄龄认为这个部门关系到“利害”,是“民力所 系”的地方,故“宁虚其位,而不以与人”。他这样做,有时会招致别人说闲话,评论他在授权方面十分吝啬。但他为了国家的利益,对于个人的声誉,从不计较。

  对于朝廷上的一些琐事,他事事一概过问,不仅定期审查吏治、司法的得失优劣,甚至连宫室的营造、武库里的存储数目,他都要一一过问。史书说他“事无巨细,咸当留意”,其认真负责的精神,着实古今罕见。

  在对李世民的进谏方面,他也做得很好,虽未能像魏徵那样屡屡犯颜直谏,但也能坦率地陈述自己的意思。其实,魏徵对他也是很佩服的,魏徵曾经说过,在事必 躬亲、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方面,自己比不上房玄龄。一次,唐太宗忽然问左右大臣说:“自古开国的皇帝,把皇位传给了子孙,为什么经常出现变乱呢?”房玄龄 直率地说:“那都是因为皇上宠爱子孙,而子孙生长深官,自幼过惯了富贵的生活,不知人间疾苦,不懂国家安危,不能磨练意志、增长才干的缘故。”

  唐太宗也有过不少失误,如对高丽的战争,不但给高丽人民带来了灾难,也给本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在多年的战争中,仅战马就损失了十之七八。贞观二十 二年(648),唐太宗又要用兵高丽,当时房玄龄已重病卧床,闻知此事后,立即上书太宗,并对儿子们说:当今天下安宁,各得其所,唯有东征高丽,必会成为 国家的大患。我虽不久人世,但知而不言,也会死不瞑目。“太宗览表以后,十分感动地说:此人危笃至此,尚能忧我国家,实在是难得啊!

  房玄龄心地赤诚,胸怀宽广,团结同僚,容易与人共事,并且注意发挥别人的长处。如经他推荐的杜如晦,就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史书上称他“时军国多事,剖断 如流,深为时辈所服”。房玄龄就注意发挥他善于决断的长处,每和太宗有所谋划,都要等杜如晦前来定断,用房玄龄的话来说,就是“非如晦莫能筹之”。而杜如 晦的很多观点,往往与房玄龄不谋而合。“房谋杜断”,相互补充,他们两人的密切配合,与勾心斗角的官场习气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成为古今佳话。

  房玄龄从小就爱总结前朝灭亡的教训,因而在任职期间,他主持编纂了对各类图书的搜集整理工作,包括《晋书》以下至隋的六朝史的编写。一次,唐太宗问房玄龄道:“为什么上修的本朝国史,都不让皇帝本人看呢?我想看看你主持修的国史,不知是否可以?”

  房玄龄说:“国史应按事实而编修,这样就必定会写到皇帝不好的地方,有时还会加以抨击,当然不让皇帝亲眼看到。”唐太宗反复解释,说要看国史并无他意,只是为了鉴戒自己,房玄龄这才同意让他看。

  贞观二十二年(648),房玄龄病危,太宗不断派人探望,并亲去慰问,房玄龄临死前,与他握手叙别。房玄龄死时,“太宗对之流涕”,可见君臣感情之深。

  杜如晦(585年~630年)中国唐初名相。字克明。京兆杜陵(今西安市长安区)人。杜如晦出身于世宦之家,少年好学。隋炀帝大业年间,吏部侍郎高孝基 器重他机杜如晦画像敏善应变,遂将他补为滏阳县(今河北磁县)尉。他见隋朝腐败,又认为县尉之职卑微,因而弃官归家。

  大业十三年 (617年)底,李渊父子率军队攻克长安,次年建立唐朝。秦王李世民闻知杜如晦足智多谋,便召进府中任兵曹参军。唐政权初建,需要向各地选派官员。时秦王 府聚集了许多有才能的幕僚,一部分已被调出去任职。房玄龄对李世民说:“杜如晦聪明有胆识,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你以后要建立帝业,必须得此人辅佐。别的人 全调走不足惜,唯杜如晦不可舍。”李世民听到此说,立即上奏唐高祖,请求将社如晦留任秦王府。之后,杜如晦跟随李世民左右,成为李世民智囊集团中的核心人 物。

  唐武德元年(618年)如晦被李世民引为秦王府属官。九年,潜入秦王府谋划玄武门之变,以功擢拜太子左庶子。太宗即位,如晦迁兵部尚书,进封莱国公。

  武德元年(618年)八月,盘据今陇右一带的薛举兵强马壮,趁李唐政权立足未稳,出兵东犯。高祖派李世民统兵征讨,杜如晦随军参赞,经两次交战,唐军彻 底打垮了西秦的势力,解除了西北方面的威胁。李渊为嘉奖李世民的战功,命其出为使持节陕东道大行台。杜如晦随行任大行台司勋郎中,封建平县男,食邑三百 户。其后,李世民连续统兵东征刘武周、宋金刚、王世充等武装割据势力。杜如晦每每随行,为之参谋帷幄,决胜于疆场。他遇事善断,处理公务迅速无误,是同僚 中最为干练的人才。

  武德四年(621年)十月,李世民为了笼络人才,研究文籍,设立了文学馆,置十八学士,杜如晦被选为学士。贞观二年(628年),以本官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仍总监东宫兵马事。三年,任尚书右仆射,仍领选事。四年三月卒。

  其祖父杜果官至隋朝工部尚书,其父杜咤为隋朝昌州长史。杜如晦自少聪悟,好谈文史,是个典型的彬彬书生。隋炀帝大业年间作为候补官员,只补个滏阳尉的小官,不久就弃官回家。

  大业十三年(617年)底,李世民上奏唐高祖,要求将社如晦留任秦王府。从此后,杜如晦跟随李世民左右,参赞机戎,成为李世民智囊集团中的核心人物。

  随着唐政权的巩固和发展,在皇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间,逐步展开了一场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杜如晦和房玄龄为李世民出谋划策,鼓动他先发制人,发 动政变,除掉李建成和李元吉。建成和元吉也在加紧策划,打算分化瓦解秦王府中的骨干力量,他深知“秦王府中所可惮者,唯社如晦与房玄龄耳。”于是,便向高 祖上奏,说房、社二人对朝廷不利。高祖便令将房、杜二人赶出秦王府,并不许以后私见李世民。当李世民下定决心要与建成、元吉进行最后决战时,便密派尉迟敬 德去召房玄龄、杜如晦人府计议。杜如晦化装成道士模样,随长孙无忌潜人秦王府。在经过一番周密安排之后,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凌晨,李世民率杜如 晦、尉迟敬德等一班亲兵亲将,发动了有名的“玄武门事变”,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消灭了政敌。李世民为皇太子,拜如晦为太子左庶子。同年八月,李渊被迫退 位,李世民当了皇帝。唐太宗登基后不久就被太宗拜为兵部尚书,杜如晦多年随李世民参赞戎机,尤其是在策划政变,帮助李世民夺取皇位的过程中有功,进封莱国 公,食邑1300户。贞观初年,他与房玄龄共掌朝政,制定典章,品选官吏,好评如潮。

  贞观二年(628年),又以本官检校侍中,改任 支部尚书,总监东官兵马事。三年二月,升为尚书右仆射,仍然掌管选拔官吏的事,与房玄龄共同掌管朝政。贞观四年,杜如晦病重,李世民亲自去他家中探望,抚 之流泪,在他咽气前超升其子杜构为尚舍奉御。即使皇帝如此贵重其人,杜如晦仍旧抗不过之侵,贞观四年三月甲申(十九)日(630年5月6日),杜如晦 因病而卒,死时年仅四十六。太宗哭之甚恸,为其废朝三日。赠司空,徙封莱国公,谥曰成,并手诏为制碑文。后来有一次唐太宗吃块美味的香瓜,忽然忆起杜如 晦,怆然泪下,遣人以所食之半奠于这位文臣的灵牌前,不时送御馔祭奠。在杜如晦的每年忌日,太宗都派人到他家里慰问其夫人儿子,一直保持其公府的官吏僚佐 职位。“终始恩遇,未之有焉。”


本文已影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