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中历史 > 本文内容

高中历史复习-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总结

发布时间:2020-01-16整理:阅读: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涉及19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初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进程,包括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
  a.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
  除注意侵略战争外,还要注意不平等条约反映了列强对华商品输出的侵略特征,主要表现为:①割地、赔款的增加。(同学们可以用课本相关史实填充。)②政治、经济和军事特权的获取和发展。③通商口岸的开放和扩大。④宗教文化侵略加深。
  b.中国社会的初次变化
  i.传统社会结构的破坏
  ①政治: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等主权遭到严重损害,独立自主的国家地位开始丧失。②经济:五口通商后,在外国商品冲击下,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ⅱ.中国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性质的变化。
  ⅲ.中国社会新因素的产生
  鸦片战争以后,外商企业的出现,使中国境内出现了近代资本主义的因素。在外商企业中,出现了近代第一批无产阶级。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c.中国人民的探索与抗争
  i.地主阶级的救国主张
  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他们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同学们可自己填入内容,把握其产生背景、主要内容、结果、影响。)
  ⅱ.农民阶级的反封建反侵略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同学们应把握背景、分阶段把握过程、其纲领的主要内容、结果、影响,并与世界史亚洲风暴的相关内容结合。)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加深和形成(涉及19世纪60年代初至20世纪初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进程,包括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等项内容。本阶段可以中法战争为界标,在这之前,列强侵华相对和缓;之后,侵华变本加历。清政府被动挨打,至《辛丑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a.西方国家侵略活动的加剧
  i.列强侵略在“和缓”中日益加剧
  60年代,在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基础上,出现了暂时“和好”的局面。但是,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开始对中国邻邦和边疆地区新一轮的侵略,中国出现边疆新危机。
  ⅱ.侵华战争和不平等条约
  伴随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了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大规模侵略战争。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甲午中日战争使清政府在军事上基本丧失了抵御外来侵略的能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打掉了清政府身上最后一点御外的勇气。
  三次侵华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领土和主权完整进一步丧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ⅲ.瓜分中国的狂潮
  b.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变化
  i.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加深
  政治方面:主要表现为外国势力对中国内政外交的控制不断加深。经济方面:主要表现为中国社会经济的独立地位不断丧失。 

 ⅱ.清政府的内外政策调整和统治阶级的分化
  “辛酉政变”,标志着清政府中倾心与外国“和好”的媚外派上台,在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基础上,中外反动势力正式勾结起来。总理衙门的设立表明清政府被迫放弃了闭关自守的政策。洋务运动借“器”练兵自强求富,扩展了“西学”的内容。
  ⅲ.中国社会近代新因素的进一步发展
  新经济因素: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的兴起使中国出现近代民族工业。9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成为维新变法运动的经济基础。
  新阶级力量: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由官僚、地主和商人转化而来,他们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又具有革命性和妥协性的双重特点。中国无产阶级的队伍进一步壮大(洋务派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中产生)。
  “西学”思潮的发展:从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早期维新派,主张在中国进行政治改良,发展资本主义,到90午代,维新改良思想发展为政治运动,民主革命思想开始闪亮登场。
  c.中国人民的探索与抗争
  i.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
  ⅱ.资产阶级挽救民族危亡的活动
  面对瓜分狂潮引起的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的维新派和革命派几乎同时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ⅲ.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
  它是旧式农民战争在中国的终结。“扶清灭洋”口号突出反映了反帝爱国性质,又有严重的局限性。义和团运动的直接功绩是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它也给行将就木的清王朝最后的有力一击,推动革命高潮的到来。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时期[涉及20世纪初《辛丑条约》签订后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中国历史发展的历程。这是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入谷底和出现上升趋势的时期。涉及的史事包括: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维护民主共和制的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反对张勋复辟和护法运动)、新文化运动。]
  a.帝国主义的侵略活动
  i.“以华治华”的侵略政策
  经过五次大规模侵华战争,列强完全确立了在华的统治秩序,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侵华的统治工具。在直接瓜分不可取的形势下,列强转而实行“以华治华”的侵略政策。
  ⅱ.日本侵华势力的膨胀和美日对华争夺。
  ⅲ.俄、英侵华
  辛亥革命造成中国政局的动荡。这一时期帝国主义侵华的特点是:利用中国政局不稳向中央政府施加压力,以满足其侵略新要求;笼络中国边疆地区的上层分裂势力,以图分裂中国。
  b.中国社会的变化
  i.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帝国主义列强成为中国的“太上皇”。此后,列强挟制清政府和北洋政府,或废或立,或支持或抛弃,一切以维护其侵略利益为转移。政治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ⅱ.社会矛盾的变化
  20世纪初,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的确立,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逐渐汇流,相继以中国人民与清政府、北洋军阀统治之间的矛盾表现出来,中国人民的首要斗争就是推翻清政府和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这一斗争同时也具有打击帝国主义侵华势力的作用。
  ⅲ.政局的变化
  清政府的政策调整与封建帝制的终结。北洋军阀的统治与中国政局的动荡。北洋军阀的统治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军阀割据混战局面的出现,从根本上看是由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的。
  ⅳ.社会新因素的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中国近代新思潮的发展。民主革命新因素的出现。“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短暂繁荣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中国民主革命的方向酝酿着新的转变。 

  c.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i.政治:建立和维护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斗争
  ⅱ.经济:“实业救国”的探索
  ⅲ.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
  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涉及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近代后期中国历史发展的历程,包括中国共产党的创立、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内容,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性质上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领导是无产阶级,其革命前途是社会主义。)
  a.帝国主义的侵略活动
  i.帝国主义的协同侵略(1922—1931年)
  争夺对中国的支配权:华盛顿会议使中国又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美英与日本各自支持军阀集团进行混战,中国政局更加动荡。帝国主义协同侵略激起中国人民的反帝革命浪潮,国民大革命兴起。
  扶植代理人:国民革命的浪潮基本摧毁了北洋军阀的统治。面对革命形势的发展,帝国主义更换新的代理人,支持革命阵营内部的蒋介石、汪精卫集团背叛革命,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在全国的统治。在这一过程中,英美帝国主义在华势力进一步增长。
  加紧对华经济侵略:“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扩大对华资本和商品输出,使中国民族工业陷于萧条。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美日两国对中国市场争夺激烈,帝国主义进一步控制中国的金融财政。1929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后,帝国主义大肆在华倾销“过剩商品”,转嫁危机,对中国社会经济造成严重损害。
  ⅱ.日本发动侵华战争(1931—1945年)
  “九?一八”事变动摇了华盛顿体系。中日民族矛盾急剧激化。1935年,日本发动华北事变,表明日本侵略全中国的图谋。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1937年,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企图排斥英美,独霸全国,全面侵华战争开始。1945年8月,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配合下,中国军民举行大反攻,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投降。
  ⅲ.美国独霸中国野心的破产(1945—1949年)
  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
  美国的侵略活动。
  美国独霸中国图谋的破产。中国人民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建立了新中国。美国“扶蒋反共”政策失败。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
  b.中国社会的变化
  i.政局的变化
  北洋军阀统治的延续与结束(1919—1928年)。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建立和结束(1927—1949年)。①经过宁汉合流,建立起统一的、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②“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推行“不抵抗”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继续“围剿”红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民党被迫实行联共抗日的方针。全国抗战开始以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实现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在抗战防御阶段,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积极组织了几次大规模会战,但由于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路线,使日本在一年多时间内占领了中国大片领土。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对国民党采取政治诱降为主的政策,导致国民党统治集团的内外政策发生重大转变。汪精卫亲日派集团公开叛国投敌,建立伪南京国民政府。蒋介石亲英美派集团内外政策重心发生转变: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制造了皖南事变等反共摩擦。在国统区,国民党政治上强化独裁统治,压制民主力量:经济上加强四大家族的经济垄断,使官僚资本急剧膨胀。③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破坏和平民主,在美国支持下发动内战。内战初期,国民党处于军事优势。随着战争进程的发展,国民党的统治陷于全面危机:军事上,全面进攻、重点进攻相继被粉碎,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经战略决战,国民党军事主力基本被消灭;政治上,国民党丧失民心,空前孤立;经济上,经济陷于全面崩溃,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的统治。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长达22年的反动统治被推翻。 

  

欢迎分享转载→ 高中历史复习-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总结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精品推荐

图文资讯

网站地图 - 辞职报告- 职场指南 - 实习总结 - 实习周记 - 实习鉴定- - 个人总结 - 主持词 - 工作计划